愛我窩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設計效果圖賞析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共獲二億七千萬港幣撥款,自2009年起耗時三年完成。中大校園發展處處長馮少文說,簡約的設計未必簡單,在室內空間重整中,要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創新運用天窗、中庭等設計將室內空間變得開放而有層次感,將簡約與藝術相結合。工程位於大學圖書館北面原本的停車場位置,增建整體約一萬一千平方米的新翼建築,包括約三千平方米的地庫空間。

擴建前後對比

空間開放 通透明亮

中文大學圖書館佇立于百萬大道西側,五層的白色建築雖無摩天大樓的雄偉高度和花哨的色彩,卻能與學校自然環境相融合。由於圖書館是中大最早的一批建築群,環境保育成為擺在建築師面前的第一難題。馮少文表示:“新翼建築非新地標,希望它能低調融入已有環境,所以新翼樓高為五層,與圖書館主體大樓相同,這樣也方便打通兩棟建築,但這也同樣限制了可用空間,因而研究發展地下公用空間,但這樣就要拆除地面的‘惠園’。”

為保留“惠園”固有風貌,建築師將拆下來的每一塊石頭做好標記,重建時按編號一磚一石逐一還原。至於在圖書館北面屋簷下築巢的小白腰雨燕,校園發展處邀請環保專家進行為期17個月的生態評估,一方面在圖書館東面及南面屋簷下增加人工鳥巢,另一方面在新翼雙層玻璃牆上做斑點花紋設計,既避免雨燕發生“撞牆”事故,又可強化遮陽效果。“新翼開放至今還沒發生過雨燕撞玻璃牆的事故”。

中大圖書館由三個不同年代建築體組成,圖書館主體建於一九七二年,其身後的田家炳樓則建於八十年代,加上擴建新翼三座建築,需要重新組合內部空間,以令建築間的空間融合及一致。由圖書館正門進入大堂,可見明亮的陽光照射在寬敞的中庭樓梯上,學生可以坐靠在樓梯上彩色靠墊或讀書、或討論,前臺大廳與中庭打通的空間,令圖書館核心區域通透明亮。“其實樓梯直連圖書館與田家炳樓”。

設計創新 環境清幽

中大校園發展處項目經理袁家耀介紹:“我們將原先三樓約幾十個平方米的樓板拆開,令三樓天窗的自然光進入底層。”這種天窗設計同樣出現在新翼地庫的設計中:“我們將‘惠園’前面的水池底改為玻璃,同時作為地庫的天窗。”

馮少文透露,這個設計的目的是好的,既可為地庫引入自然光,水池中的水還能調節溫度,同時在陽光下為地庫“進學園”帶來波光粼粼的動感光影。天窗的設計還出現在地庫的另一邊,不過這一次不是“掩藏”在水池下,而是分成12個小天窗分別掩藏在圖書館前的花壇內。

如果說整體空間的結構體現設計理念的話,那麼細節處的創意處理則更能體現人性化與藝術相結合。前臺由低到高的弧形設計既考慮到輪椅人士,也方便學生借還書;中庭樓梯無支柱的設計,節省樓梯後的空間,進行藝術品展覽;藏書過萬的閱覽室雖沒大改動,但細心的學生會發現,周圍書架不僅變成白色,還轉了90度角,現在所有的書都環抱中間的自習桌椅;新翼內書桌檯面全部配有插座方便使用電腦等。

不過最具特色的還屬猶如山水國畫般的“進學園”。馮少文笑言,“進學園”英文直譯為學習花園,S型長桌高低錯落,似乎是邀請同學走入花園,長桌配以不同顏色的?好似花園中的花朵,“加上水池天窗折射出波光粼粼的陽光,整體環境就像山水國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