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法總體評價
從西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間,總的來說宋代書法發展較緩。
唐末五代、戰亂不已,宋初略有重振衰風之勢。具有既繼承唐法,又追蹤晉人的傾向。宋立國後太宗趙光義廣收前代墨蹟,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名家墨蹟,詔刻《淳化閣帖》十卷之舉,“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收入上古倉頡至唐代書家名帖419件,被後世稱為“法帖之祖”。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重新確立了二王的經典價值。其後,《大觀帖》、《續閣帖》、《戲魚堂帖》相繼出現,帖學風行天下。
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帖,宋人遠遜唐人。法帖中真偽雜揉,缺乏鑒別,因而帖學興而導致古人筆法的消亡。所以,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於今”。這是宋代書法不大景氣的原因之一。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缺乏藝術個性化、多元化,這是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第二個原因。
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
宋代書法的歷史特點
1.古人論及書法,常有“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說。“尚意”也就是說書法家在作品中張揚個性,表達性情,不受法度的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縱橫馳騁。宋人尚意,表現在書法上,就有著異與唐代的、不同的審美風範。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尚意原因:宋人取意實指宋人在晉唐人的基礎上,著重闡發己意。與禪宗的哲學思辯融為一體。不喜作規矩嚴格的楷書。狂草癲狂之激情也不合文人自由的精神。行草一體,非真非草,既非正襟危坐,又非放浪不羈,所以正合宋人取意之說。蘇米黃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尚意派書家。重行草、崇流美的“尚意”書風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
2 .宋代書法家不僅看重創作,而且重視對創作經驗的總結。宋代的書法理論的建樹和特色的是,散見於題跋中的書論。題跋是題寫在書籍、字畫、上,以品評記事為主的文字。以來這類文字形成了一種專門的文體——題跋,又稱題款,是書畫創作和鑒賞的一個專用名詞。在一般情況下,題款專門用於創作,而題跋則專門用於鑒賞。書畫創作的題跋即題款,又稱題識,也稱。蘇東坡、黃庭堅在題跋中都有許多對書法創作的經典性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