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古玉器紋飾】古玉器紋飾及其意義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種紋飾,或樸實無華,或精雕細琢;或簡單幾刀的簡練勾劃,或繁縟到無以復加。各種紋飾的雕刻技法、構圖、表現的主題一直為鑒賞專家所重視。從歷史的角度看,紋飾的種類和演變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徵。

總起來說,古玉器的紋飾主要有以下幾種:龍紋、蟠螭紋、饕餮紋、穀紋、雲雷紋、乳釘紋、圈紋、薄紋、重環紋、渦紋等。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因此瞭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對鑒別玉器及提高收藏水準是非常必要的。

龍紋:玉器上最早出現的龍紋是“夔龍紋”,簡稱“夔紋”,始于商、周,為獨腳龍的側面圖紋,線條比青銅器上的要柔和一些,並且紋飾大都與人面結合在一起。陰刻線有單、雙刻線。從商、周乃至今日,夔紋在玉雕工藝紋飾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其興盛期是在戰國和漢代。到了西漢,類似現代龍的形象開始確立,頭上有了雙角,與夔紋有了區別。在隋唐時期,龍紋的嘴角和腿部均特別長,尾部似蛇。宋代,其形態與唐代一樣,爪子很臃腫,下顎開始上翹。元代,飄拂著的毛髮出現,腿部亦有了“露盤露骨”的紋飾。在明代中晚期,盤骨演變為在腿上全部拉線,頭上毛髮上沖,龍鬚外卷或內卷,並出現風車形狀的五個爪子。清代,龍頭毛髮橫生,鋸齒形狀的腮出現,尾部有秋葉形裝置等等。

蟠螭紋:民間有龍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龍子的說法,而蟠則指“盤曲而伏”。身體和腿似龍,而面部似獸。此紋于商、周、春秋戰國、漢代玉器上的主要紋飾。戰國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樑出現了細線劃紋,身體與戰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南北朝時期,眼睛稍長且有彎度,嘴邊兩腮多有凹槽,頭上有的長角,有的無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個,所以也是三條腿,有時,前腿伸出一點作為第四條腿,尾部的卷雲紋較以前寬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徵是在鼻子下有一條很寬的陰線,極富立體感。元代,頭額寬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頸項低下,許多地方已被發毛掩住、上升、伏地、盤旋等形象,其氣勢磅礡,形態美觀。直至清代,則出現了以前各個時代均未有的獨特紋飾。

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饕餮紋是圖案化了的怪獸獸面紋,故又稱“獸面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常常可以見到。獸面紋在各個時代有其不同的特徵,其演變與青銅器上的紋飾演變一致。

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重環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紋,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排列,主要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于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於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飾於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採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雲紋:玉器上的雲紋形式很多,有單岐雲,由雲頭、雲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雲,雲頭部分分叉;有三岐雲,雲頭部分分為三朵小卷雲;還有靈芝雲等。

穀紋:為圓形凸起的小穀粒,有的呈螺旋狀,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