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窩

少動多靜食苦嘗酸 夏日必知的解暑之道

馬上就要到七月份了,炙烤與陣雨交替,小暑循著雨後的熱浪悄然而至。小暑過後,降雨增多,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雨熱交替的天氣下,人們容易煩躁,精神不振,乏味無食欲,精神和生理更容易出現一些不適。抱著冷飲,躲在空調房是夏日最舒服的印象,也是最不健康的消暑方式。

Part 1 夏日養生原則與習俗

暑,意指炎熱,小暑,即小熱,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一般在西曆的7月7、8日,俗話說,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天氣開始炎熱,逐漸走高的溫度讓人更容易燥熱難耐,而小暑前後,各地暴雨增多,尤其是華南地區,溫度隨著一場場的雷暴雨持續升高,部分地區也進入低濕伏旱,雷暴多變也帶來人身體上的不適。

苦夏養生原則

小暑最大的氣候特點就是熱與濕,在中醫的養生學裡,夏屬脾,濕邪是脾最大的忌諱,在濕邪侵襲下,人容易感覺到煩躁出汗,疲憊乏力,噁心乏味,腸胃不適。此時人體陽氣正旺,苦夏養生要注意護陽,注意勞逸結合,維持心境平穩,避免勞心傷神。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吃黃鱔是小暑傳統養生飲食習俗。黃鱔性溫味甘,能補氣益中,保肝護脾,除風濕,夏日正是風濕,哮喘等冬病養護期,而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黃鱔味道最為鮮美。而“食藕”、“食新”亦是小暑民間飲食習俗,藕清熱除燥,能安神助眠,正是夏日必吃食材。“食新”則是指小暑之後的嘗新米,古時,小暑時節,農民將新割稻米供奉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以對即將來的繁忙農事寄予豐收期望。

Part2 夏日避暑養生原則

俗話說,“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高溫炙烤下,人容易疲憊乏味,也懶得動手做飯。其實,在消化系統疲弱時,飲食上一定要注意清淡為主,避免辛辣油膩,減少對腸胃的刺激,這時候自己動手做個健康的家常菜是對腸胃最好的養護。食材選擇上,可適當選擇吃苦嘗酸,苦瓜、生菜、芹菜、蘿蔔葉等枯萎蔬菜幫助安神定氣,增長食欲。另外,吃一些檸檬、烏梅、葡萄、草莓、山楂、鳳梨等酸味的水果幫助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高溫天氣下,人體能量消耗較大,養生應遵循“少動多靜”的原則。一方面,夏日晝長夜短,可適當調整作息時間,適當早起,適應天氣變化,通過增加午睡的時間來保證充足的休息。另一方面,運動的強度要適當調整,在清幽室內瑜伽,或者在傍晚散步,慢跑都是比較推薦的運動,也可以在週末時到幽靜的竹林樹林散步,觀景納涼也是不錯的運動方式。

夏日是中暑多發的季節,無論在室內外都要做好防暑工作,適時喝水,通過空調或風扇保證室內的清涼,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進行戶外活動,而在外出要做好防曬措施。但避暑也不是一直呆在空調房,週末去陰涼郊外避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一方面,夏日要注意護陽,不要貪圖涼快久睡涼席,或者是在運動後沖冷水澡,寒氣入侵,容易導致感冒,體寒,甚至給老年留下關節炎等健康隱患。

小暑多雨的氣候特點同樣值得注意。高溫濕熱非常利於蚊蟲的滋長,應注意室內環境衛生,勤做打掃清潔,適當進行殺蟲滅蚊的處理。食材儘量不要囤積,做飯最好不要一次性做太多,避免熟食過夜,如有剩菜剩飯要及時放冰箱,避免袒露室內滋生細菌。個人要注意勤洗澡,勤換衣服,衣服要及時清洗,以免細菌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