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的位置:首頁 » 家居生活 » 家電傢俱

蕭邦資料

蕭邦,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年少成名, 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 在國外渡過, 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 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 其一生不離鋼琴, 被稱為“鋼琴詩人”。


蕭邦資料
姓名:弗雷得利克·蕭邦
職業:音樂家(鋼琴家、作曲家)
所屬地區:波蘭
真實生日: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
官方生日:1810年3月1日於 Zelazowa Wola, near Warsaw, Duchy of Warsaw
去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淩晨2點30分於 Paris, France
稱號: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代表作:《夜曲》《瑪祖卡舞曲》《圓舞曲》《革命練習曲》
蕭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費德里克·蕭邦, 誕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 父為法國教育家, 母為有教養的波蘭婦女。 蕭邦自幼就喜愛音樂, 八歲上臺演奏協奏曲, 被譽為天才, 在良師艾爾斯納(Elsner, 作曲家、小提琴家, 是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的指導下, 十五歲時出版作品, 也經常參加演奏會, 十八歲前往柏林演奏, 十九歲訪問維也納。 返回華沙後, 已是一位聲名遠播的天才音樂家。

1830年決心前往巴黎, 深研琴藝。 離開故國前夕, 老師送他一杯波蘭泥土, 蕭邦至死存放身邊。 他在旅途中, 在德國各地和維也納不停的演奏, 次年九月抵達斯圖加特, 聽到波蘭革命失敗的消息, 在滿腔悲憤的心情下, 寫作《革命練習曲》。 波蘭於1795年亡國, 成為帝俄的版圖, 1830年發生獨立運動。 由於波蘭革命失敗, 蕭邦就打消返回祖國的念頭, 計畫在巴黎開拓自己的天地, 並幫助革命運動。
1835年, 蕭邦曾前往德雷斯頓和萊比錫旅行, 與孟德爾頌和舒曼結識。 1836年和女文學家喬治桑(George Sand), 雙雙墜入情網, 不久肺病惡化, 於1838年與喬治桑一起到馬約卡島靜養, 後來兩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 1847年雙方因意見不合而勞燕紛飛, 結束了這段歷史上著名的戀情。

1848年抱病到英國旅行演奏, 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 因肺結核不治去世, 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蕭邦的作品, 除十七首波蘭歌曲、鋼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 全是鋼琴曲。 此類作品中, 有兩首鋼琴協奏曲和三首鋼琴奏鳴曲。


蕭邦對民族主義音樂的貢獻,
是他六十首馬厝卡舞曲與十二首波蘭舞曲。 兩種舞曲都是三拍, 馬厝卡是中庸速度, 來自民間慶典音樂;波蘭舞曲高雅, 原是十六世紀宮廷慶典的配樂。 蕭邦將馬厝舞曲帶入音樂會, 並將早期波蘭宮廷生活的雄姿與盛況再度展現在人們面前。 它令人想起過去民族的榮耀, 也成為過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
在浪漫主義時期, 蕭邦作為一個傑出的波蘭民族音樂風格作曲家而擁有非常獨特的歷史地位。 在19世紀歐洲音樂發展歷史中, 民族音樂風格佔有主導地位。 儘管在所有的蕭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 但在蕭邦的瑪祖卡中更為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 在瑪祖卡中蕭邦運用了直到當今仍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蘭旋律,
使得當今的音樂家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1810年3月1日, 蕭邦生於距華沙西部50公里一個名為熱拉左瓦沃拉的小村莊。 在他的早年就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 父親NICOLAS蕭邦原是一個法國人, 1788年在他17歲的時候來到波蘭。 關於來波蘭的原因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但他很可能積極參加了1794年波蘭將軍TADEUSZ KOCIUSZKO領導的全民反抗運動, 為他遷入國的自由而鬥爭。 1800年他成為了地區長官STAROSTA的女兒和妻子的法文教師。 1802年秋, NICOLAS蕭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請, 來擔當她孩子們的教育和教導工作, 並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熱拉左瓦沃拉。 在此, 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遠房親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小姐。 他們于己於1806年6月2日結婚,他們的第二個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於1810年。同年,蕭邦一家人移居華沙。

當蕭邦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份,家裡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他不僅為年輕的蕭邦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美,而且讓他熟悉了大量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教學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蕭邦作為一個鋼琴家所應當擁有的個性和創造力。蕭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那年他年僅8歲。1818年的華沙日報這樣寫道:“他不僅可以完美而輕鬆地演奏那些最難的鋼琴作品,而且他還能創作出饒有興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蕭邦經常出現于達官顯貴的府邸。


後來蕭邦的父母意識到即使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如果不經過專業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們決定對蕭邦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1926年從華沙LYCEUM畢業後,蕭邦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時期,蕭邦創作了他大部分的鋼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調變奏曲作品第二號,波蘭旋律的A大調幻想曲作品13號,F大調迴旋曲作品14號,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4號,g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作品8號,以及波羅乃茲、瑪祖卡和華爾滋等。ELSNER很快意識到蕭邦的非凡音樂才能,他積極引導並保護著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在蕭邦的第二學年報告中寫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後是:“非凡的能力,音樂的天才”。

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蕭邦開始想在歐洲的主要音樂中心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通過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維也納,在那裡兩都獲得了作為作曲家和鋼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評論上這樣寫道:“蕭邦征服了每一個人,因為人們不僅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從他表演和創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說他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的演奏絕對不是一種對技巧的炫耀,這一點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與裝腔作勢者的區別。讓我們從這個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藝術家。”其他一些評論也這樣寫道:“偉大的作品”,“優美的演奏”,“無以描繪的嫺熟技法”等。這些是蕭邦音樂才能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承認。


在年僅20的時候,蕭邦因其創作的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而譽滿華沙。此後不久他就決定要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中,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一觸即發。這種情況下,對於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開始了他的藝術旅行。參加告別聚會的有他的家人,初戀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們。蕭邦沒有意識到他就要永遠離開他的祖國,也就是從那一刻,在他充滿無數歡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將永遠伴隨的是無盡鄉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鄉,蕭邦很快結識了一批當時的藝術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孟德爾松、席勒等。他主要進行創作、教學工作,並偶爾出席音樂會。他不想成為鋼琴家,因為19世紀的鋼琴家意味著用各種的表演技巧來取悅聽眾,爭得名利。蕭邦想為聽眾展現真正的音樂的美。他的演奏與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演奏風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於與同時代鋼琴家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通常有利於蕭邦。傑出的英國鋼琴家、指揮家CHARLES HALLE曾說過,“與蕭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過是個孩子”。HEINRICH HEINE說,“李斯特讓所有的鋼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鋼琴大師蕭邦”。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蕭邦所擁有的非凡鋼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鋼琴舞臺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寧願為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音樂的具有藝術能力的聽眾演奏。除了這些之外,蕭邦一生僅舉行過30場公共音樂會。凡是那些參加過蕭邦"書房"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為,只有在這種朋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出音樂的真諦,發揮他們藝術的天賦。


蕭邦作為作曲家已經深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證明就是蕭邦創造性的藝術成就在不斷地為更多的世界聽眾所接受和傳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藝術天賦創造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專注於一件樂器創作的作曲家。儘管華沙的音樂團體,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議他可以創作一些歌劇和管弦樂作品,但蕭邦認為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只有通過鋼琴才能真正達到他所追求的藝術目標。他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他的音樂思想,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華爾滋、夜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迴旋曲和變奏曲等。他是那個時代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蘭舉行音樂會後,倫敦的“每日新聞”這樣寫道,“在他的作品中,顯示了蕭邦傑出的創作才能和他對作品的表現能力。他的音樂風格之獨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師都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從沒有聽到過如此美妙、如此激動人心的音樂”。
經過長期的病痛折磨,蕭邦於1849年死於法國巴黎。但他留給波蘭的心臟和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表達著他對祖國的熱情。他臨終前對姐姐說:“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他們于己於1806年6月2日結婚,他們的第二個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於1810年。同年,蕭邦一家人移居華沙。

當蕭邦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天份,家裡為他聘請了著名的鋼琴教師WOJCIECH先生。他不僅為年輕的蕭邦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美,而且讓他熟悉了大量音樂大師的作品。他的教學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蕭邦作為一個鋼琴家所應當擁有的個性和創造力。蕭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宮殿中舉行的慈善音樂會,那年他年僅8歲。1818年的華沙日報這樣寫道:“他不僅可以完美而輕鬆地演奏那些最難的鋼琴作品,而且他還能創作出饒有興趣的舞曲和變奏曲。”後來蕭邦經常出現于達官顯貴的府邸。


後來蕭邦的父母意識到即使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如果不經過專業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們決定對蕭邦進行系統的專業教育。1926年從華沙LYCEUM畢業後,蕭邦進入了華沙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時期,蕭邦創作了他大部分的鋼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調變奏曲作品第二號,波蘭旋律的A大調幻想曲作品13號,F大調迴旋曲作品14號,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4號,g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作品8號,以及波羅乃茲、瑪祖卡和華爾滋等。ELSNER很快意識到蕭邦的非凡音樂才能,他積極引導並保護著他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在蕭邦的第二學年報告中寫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後是:“非凡的能力,音樂的天才”。

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蕭邦開始想在歐洲的主要音樂中心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通過偶然的機會他選擇了維也納,在那裡兩都獲得了作為作曲家和鋼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評論上這樣寫道:“蕭邦征服了每一個人,因為人們不僅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從他表演和創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說他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的演奏絕對不是一種對技巧的炫耀,這一點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與裝腔作勢者的區別。讓我們從這個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藝術家。”其他一些評論也這樣寫道:“偉大的作品”,“優美的演奏”,“無以描繪的嫺熟技法”等。這些是蕭邦音樂才能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承認。


在年僅20的時候,蕭邦因其創作的e小調和f小調鋼琴協奏曲而譽滿華沙。此後不久他就決定要出國。在這個異族統治下的國家中,政治形式不斷緊張,革命一觸即發。這種情況下,對於他的音樂事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開始了他的藝術旅行。參加告別聚會的有他的家人,初戀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們。蕭邦沒有意識到他就要永遠離開他的祖國,也就是從那一刻,在他充滿無數歡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將永遠伴隨的是無盡鄉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鄉,蕭邦很快結識了一批當時的藝術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孟德爾松、席勒等。他主要進行創作、教學工作,並偶爾出席音樂會。他不想成為鋼琴家,因為19世紀的鋼琴家意味著用各種的表演技巧來取悅聽眾,爭得名利。蕭邦想為聽眾展現真正的音樂的美。他的演奏與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演奏風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於與同時代鋼琴家進行比較。這種比較通常有利於蕭邦。傑出的英國鋼琴家、指揮家CHARLES HALLE曾說過,“與蕭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過是個孩子”。HEINRICH HEINE說,“李斯特讓所有的鋼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鋼琴大師蕭邦”。

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蕭邦所擁有的非凡鋼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名鋼琴舞臺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寧願為那些能夠真正理解他音樂的具有藝術能力的聽眾演奏。除了這些之外,蕭邦一生僅舉行過30場公共音樂會。凡是那些參加過蕭邦"書房"音樂會的人都強烈認為,只有在這種朋友間的私人音樂會上偉大的藝術家才能闡釋出音樂的真諦,發揮他們藝術的天賦。


蕭邦作為作曲家已經深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證明就是蕭邦創造性的藝術成就在不斷地為更多的世界聽眾所接受和傳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藝術天賦創造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專注於一件樂器創作的作曲家。儘管華沙的音樂團體,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議他可以創作一些歌劇和管弦樂作品,但蕭邦認為在那麼年輕的時候,只有通過鋼琴才能真正達到他所追求的藝術目標。他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他的音樂思想,包括波羅乃茲、瑪祖卡、華爾滋、夜曲、奏鳴曲、前奏曲、敘事曲、鋼琴協奏曲、迴旋曲和變奏曲等。他是那個時代具有獨立風格和詩歌精神的偉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蘭舉行音樂會後,倫敦的“每日新聞”這樣寫道,“在他的作品中,顯示了蕭邦傑出的創作才能和他對作品的表現能力。他的音樂風格之獨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師都不可能達到的。我們從沒有聽到過如此美妙、如此激動人心的音樂”。
經過長期的病痛折磨,蕭邦於1849年死於法國巴黎。但他留給波蘭的心臟和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表達著他對祖國的熱情。他臨終前對姐姐說:“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