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文化——創新與創意的源頭

創新、創意的源頭, 其實是‘文化’。

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創造價值。 在知識經濟時代, 企業的核心價值已大不相同, 單靠‘效率’所能創造的價值, 已嫌不足, 更需要整合創意、技術, 以顧客需求為導向, 提供顧客想要的產品和服務。

企業從農業、工業製造一直發展到現在, 靠‘效率’所創造的價值, 表現在成本上, 就是非常好而且非常便宜的產品, 這也是我們所引以為傲的‘價值’。

但現在我們發現, 上述價值不再具有這麼高的價值, 什麼是更高的價值呢?價值在於‘創意’、‘技術’, 如果能將兩者包裝起來, 形成一個解決方案,

也是價值, 如果可以很快整合, 更是價值, 而不只是效率的改善。

技術與價值整合

這已不是單一的挑戰或改變, 而是技術價值的整合, 品牌、創意的整合, 並且看到顧客的需求, 舉例來說, 3C產業的整合, 如果能忘掉製造、技術需求, 改采顧客需求導向, 瞭解顧客是否覺得好用、合適, 就是新的價值。 創意應來自文化, 把我們的思維改成顧客的想法、需求, 講究合適、好用及品味。

創新、創意的源頭, 其實是‘文化’, 但我們的人文和美學素養明顯不足。 我們的科技類產品功能很棒, 可是工業設計卻沒有整體的理念, 講得更坦白一點, 這些產品單一來看, 外型還不錯, 但放在辦公室或家裡, 就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不是沒有品牌觀念, 只是沒有融入文化,

如果能加強創意和美學, 再結合製造能力, 則成為世界第一不無可能。

如何改變我們的美學及人文素養?首先, 頭腦要改變。 現代父母大力栽培孩子學藝術、音樂, 只是為了升學加分。 父母替孩子預作價值判斷, 以致于影響孩子學習藝術及音樂的環境。

社會的價值判斷, 影響創意的產生, 以製造過程來看, 大部分企業已有一套既定標準流程, 並納入日程表, 但創意的過程不一定有標準流程, 也不一定有績效指標, 換句話說, 研發不一定有產出, 企業能接受嗎?以我的觀察, 高科技企業已漸能理解這個觀念, 但是‘理解’未必是‘接受’。

文化創意為主流價值

什麼是創意活動?我建議, 可以去看看工研院開放式實驗室的活動,

其間的創意交流和一般工廠完全不同。 但這種創意活動目前只局限於一角, 要慢慢擴大成社會價值的主流, 才可能徹底影響整個生態環境。

國內企業主甚為重視績效指標, 但人文、美學及創意如何設立績效指標?我曾參加一個節目, 一位樂師以竹子編制成樂器, 吹奏出美妙的音樂, 當現場的人士都沈醉在優美樂聲中, 主持人突然問樂師:‘這個樂器成本多少錢?’而我們習以成本來論價值, 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缺乏對美學、人文的賞識, 客戶說不需要, 我們也立刻認為沒有用, 因此, 提高生活品質的醫療服務業、提升外在美麗的服裝設計業, 都不甚重視, 因為做慣了OEM, 只想著將東西做好了賣給別人, 而沒有想到自己的需求,

也沒有想到, 可能自己有一些知識, 很有價值, 可以賣給別人。

創意要改變產業, 需要創意的生態系統。 價值的創造過程, 往往是很多的串聯, 愈來愈大、愈來愈強, 甚至透過異業整合, 激發更多的創意, 創造的價值也更高。 臺灣內部有一些能量, 但彼此連結的力量不夠好。 尤其是學校, 學校的資源最豐富, 老師這麼多, 腦袋這麼好, 如何善用學校人才, 是很重要的課題。

建立創意生態系統

產業常抱怨說, 人才不夠, 學校培養的人才不是企業所要的, 我覺得, 這種態度不對, 企業難道只是人才的消費者, 企業內有很多知識, 是學校學不到的, 企業可以和學校, 更密切往來。

臺灣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曾說, 現代教育要注重‘五識’的通識教育。

五識, 就是要培養‘知識’、‘常識’、需要視野(vision)和深度的‘見識’、‘膽識’, 以及‘賞識’。 整體而言, 社會缺乏‘五識’, 多元性及靈活性也不足。

微利化時代, 企業創意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 危機感也愈來愈強, 大部分企業主都希望透過創新, 創造新的價值。 從競爭的角度來看, 未來將是個差異化的時代, 企業唯有投資人才, 才能創造價值, 讓創意在企業內生根。

 相關用戶問答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