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的位置:首頁 » 家居生活 » 家居常識

生活小常識:拍打這個穴位 婦科疾病一掃而光!

拍打這個穴位, 婦科疾病一掃而光!是什麼神奇方法能有這麼全面的功效呢?

它就是我們古老的中醫的方法——拍打帶脈, 該法在古代的宮廷很盛行,

稍微有心人只要翻看《慈禧軼事》174頁就能看到, 慈禧每天午休之前都側著身子讓宮女或太監幫她拍拍腰, 而帶脈就在腰部, 慈禧為什麼喜歡這樣做, 原來她在68歲時她患上一種嚴重的便秘, 太醫給她開了一副中藥, 慈禧嫌中藥太苦而沒有服用, 後來一位精通道家養生術的太醫教她一個方法解決了太后的便秘, 這個方法就是拍打帶脈, 拍打帶脈不僅很快治好了太后的便秘, 而且還消除了她腹部的贅肉, 經過從古自今許多人的實踐, 拍打帶脈不論是對減肥排毒美容, 還是婦科病都有良效。

有些人拍打帶脈幾天後就開拉肚子排毒了, 有的痘痘不知不覺不見了, 非常神奇, 目前一些養生書都喜愛用敲帶脈這個詞,

其實拍帶脈比敲帶脈更科學健康。 學過火功推拿的學員建議你採用火焰掌的方法拍打帶脈, 這樣效果更好, 拍打時先輕拍後深拍, 兩者不可或缺, 緊密結合, 因為輕拍可以生血, 深拍能夠活血, 拍打之前如果配合開四關或開三筋效果更神奇。 該法可以自我治療, 方法很簡單, 躺在床上, 然後用火焰掌拍打自己的左右的腰部帶脈, 次數不限, 一般以80—100次為宜, 不必刻意。 不懂火功推拿的人用手拍打腰部的帶脈, 也有效果, 帶脈在哪裡呢。 請看下圖:

什麼是“帶脈”, 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此經脈像是一條帶子纏在腰間, 二是因為與婦女的經帶關係密切, 按現代的話說, 就是專管調理月經及婦科各器官功能的重要經絡。 帶脈是奇經八脈之一, 有“總束諸脈”的作用。 人體其他的經脈都是上下縱向而行, 惟有“帶脈”橫向環繞一圈, 好像把縱向的經脈用一根繩子系住一樣, 所以哪條經脈在腰腹處出現問題, 如鬱結氣滯, 瘀血堵塞, 都可通過拍打帶脈的方法來進行調節和疏通,

而且帶脈上的三個穴位“帶脈”(與經同名也叫“帶脈”)、五樞、維道, 又全都壓在膽經上, 所以拍打此處有同於拍打膽經之妙。

有人擔心, 這樣拍打會不會拍壞腎呀?其實從解剖位置來看, 拍打的位置離腎還很遙遠, 那個位置應該是結腸的部位, 右側為升結腸, 左側為降結腸, 震動結腸, 應該是有利於通便的。 而且是平躺著, 對於稍微胖些的人來說, 正好拍打的就是腹兩側“草帽圈”的贅肉。 肉又多, 拍得又輕, 是很安全的。

其實用帶脈來治療婦科病, 古時是常用之法, 有調經止帶及疏肝行滯的作用, 最善消除諸經在此處的血瘀積熱, 同時也是治療各種疝氣疾患的必選經脈, 但現代的一些針灸師大多忽略此脈而不用了, 因為, 即使是專業的教科書,

對“帶脈”的介紹, 也只是寥寥數語, 一帶而過, 沒有更多臨床的分析和總結。

什麼是帶脈?

帶脈無本經直屬穴, 與足少陽膽經有3個單交會穴。

本經循行路線:帶脈出自季脅部, 交會于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 圍繞腰腹部一周。 足少陰腎經向上行至膕中, 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會,再向上行至腎,當第十四椎處(兩旁腎俞穴)分出者,屬帶脈。

本經所主病候:腹脹,腰軟,下肢痿弱,帶下,陽痿,遺精,癲癇等。

本經主治病證:中風,手足不舉,肢體麻木、拘攣,發熱,頭痛,項腫連腮,眼目赤痛,齒痛,咽腫,頭暈目眩,耳聾,皮膚搔癢,筋脈不舒,腿痛,脅肋疼痛等。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章門穴下展1.8寸,第1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交點處。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腹痛。

五樞(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髂前上棘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維道(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穴前下0.5寸處。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更多生活小常識知識推薦閱讀:

生活小常識:游泳的好處有哪些?

生活小常識:茶葉保存方法

生活小常識:警惕!6大生活用品,比含鉛物毒性更高

生活小竅門:小問題別煩惱!掌握家居常用的11個小竅門

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會,再向上行至腎,當第十四椎處(兩旁腎俞穴)分出者,屬帶脈。

本經所主病候:腹脹,腰軟,下肢痿弱,帶下,陽痿,遺精,癲癇等。

本經主治病證:中風,手足不舉,肢體麻木、拘攣,發熱,頭痛,項腫連腮,眼目赤痛,齒痛,咽腫,頭暈目眩,耳聾,皮膚搔癢,筋脈不舒,腿痛,脅肋疼痛等。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章門穴下展1.8寸,第1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交點處。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腹痛。

五樞(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髂前上棘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維道(足少陽膽經穴;足少陽膽經、帶脈交會穴)

位置:側腹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樞穴前下0.5寸處。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更多生活小常識知識推薦閱讀:

生活小常識:游泳的好處有哪些?

生活小常識:茶葉保存方法

生活小常識:警惕!6大生活用品,比含鉛物毒性更高

生活小竅門:小問題別煩惱!掌握家居常用的11個小竅門

 相關用戶問答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