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的位置:首頁 » 家居生活 » 新房入住

五穀的營養價值與功效

何謂五穀雜糧呢?自古便有多種詮釋。 《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其中五穀指的是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 而明末張景嶽所著《類經》中所指的五穀是“米、麻(可能是指胡麻)、大豆、麥、黃黍”。 民間所說的五穀雜糧, 一般是指“稻、黍、稷、麥、菽”。 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黃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麥指的是大麥、小麥、蕎麥、燕麥等麥類;菽指的就是一般豆類, 例如大豆、綠豆、紅豆等;雜糧指的是除了水稻、小麥以外的雜食, 例如核桃、薏仁、南瓜子等。

大家都知道, 五穀雜糧較一般經過加工的細糧要營養得多, 但實際上每一種穀物的營養都各有特點, 不同品種的糧食, 營養價值也不盡相同, 而就中醫來說, 五穀雜糧亦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 以下就來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穀糧。

稻米

為五穀之首, 是人類的最主要的糧食,

亦是人身體能量的來源, 《本草食鑒》記載:“米飯, 性甘溫、宜煮飯食、益血生津、補中養氣、填髓充饑、健脾養胃、調和五臟, 不可一日或缺。 ”稻米能補脾、養胃、滋養、強壯, 煮成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的功能, 對病後腸胃功能較弱者, 尤其是口渴、煩熱之人適合食用。

糯米

質黏柔、性甘溫、具補中益氣之功。 《本草綱目》中提到, 糯米, 一治自汗不止。 方法是: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 每服3錢, 米湯飲下。 二治胎動不安, 用糯米1兩, 黃芪、川芎各5錢、水1000ml, 煎服。 三治虛勞不足及營養不良、體力衰微, 方法是將糯米放入豬肚內蒸幹, 搗作丸子, 每日服用。 (換算1錢=3.75克, 1兩=37.5克)

玉蜀黍

即玉米, 味甘性平, 能調中開胃、利尿除濁, 常用于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或高血壓病的輔助治療。

用法是以新鮮玉蜀黍根和葉45~90克(幹者18~36克), 水煎, 1日分2~3次溫服。

粟米

即小米, 味甘、鹹, 性涼, 有補虛損、健脾胃之功。 小兒脾虛泄瀉、消化不良, 用粟米、淮山藥共研細末, 煮糊加白糖適量喂之。 產後體虛, 用粟米、大棗煮粥, 加紅糖食用。

小麥

性甘涼,

具有養心安神、厚腸益脾之功。 在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就有一帖著名的甘麥大棗湯。 可治療因情緒抑鬱或思慮過度、心脾元氣受損, 導致神志不安、悲傷欲哭、呵欠不斷, 以小麥治療可具良好效果。 方法是用小麥1兩半, 甘草3錢, 大棗10枚, 水煎分3次服。

大麥

甘鹹性涼, 有和胃寬腸之功。 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難, 可用大麥面成稀糊狀後飲用, 因其性滑膩、易下嚥, 能助胃氣、恢復體力。 平日可飲用烘炒過的大麥放在開水中泡製成大麥茶, 不但香氣誘人, 在進食油膩食物後飲用大麥茶, 還可以去油、解膩, 達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蕎麥

味甘性涼, 能降氣寬腸、消積開胃, 用於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外用治水火燙傷等。 李時珍在壯年之時,

患肚腹微微作痛, 食即瀉, 瀉亦不多, 一晝夜好多次, 消瘦疲乏2個月, 用消食化氣藥俱無效, 有個僧人讓他用蕎麥面作飯, 連食三四次即愈。

 相關用戶問答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